精卫填海,填的是东海。
“精卫填海”出处:
该成语出自《山海经》:“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由此故事可看出,精卫填海,填的是东海。
“精卫填海”译文:
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精卫填海”的寓意:
“精卫填海”本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其中的意外让今人看到了先人在自然面前的弱小和无能为力,同时也透出了生命的脆弱。” 女娃的死,展现出了人生命的脆弱和大海的强大。“精卫填海”后用来比喻某人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拓展资料:
《山海经》中记载的“东海”,是古时候的“东海”,并不是我们现在地图上所标的东海。
《初学记》卷六中提到“东海之别有渤獬,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张岱在《夜航船》卷十七中也说“炎帝女溺死渤獬海中,化为精卫鸟,日衔西山木石,以填渤獬,至死不倦。”
渤獬,古代称东海的一部分,即渤海,“沧海”又作东海的别称。所以《山海经》上所说淹死炎帝之女的东海,是指现今地图上山西、河北东面的渤海。
神话蕴涵:
“精卫填海”神话中表现出了人类最本质最永恒的东西:对生存的恐慌,以及在这之上表现出来的人类的永恒的独有的精神气质。这些原型主题表现的都是先民缘于最基本的生存而产生的文化意识。这里的生存仅仅是一种对于生命的珍惜。缘于这种保存生命的初始本能,后世这种危机意识逐渐推延到更深更广的程度。
免责声明:本站文字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参考,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huangshanghai#qq.com(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