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是指:流民、哀情、游子、乡情、书信。
引证解释:
1、流民。
鸿雁是一种候鸟,秋来南去,春来北迁,这与流民被迫在野外服劳役,四方奔走,居无定处的境况十分相似。
《鸿雁》先秦:佚名:
鸿雁***,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2、哀情。
鸿雁长途旅行中的鸣叫,声音凄厉,听起来十分悲苦,使人触景生情,平添愁绪。
《鸿雁》先秦:佚名:
鸿雁***,哀鸣嗷嗷。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3、游子。
因为大雁每年定期往返于南北两地的习性,让辗转漂泊的人们找到了知己,又或许是大雁一心向南却不忘出生地的精神打动了人们。流落在外的游子,总是在大雁的踪迹里勾起家乡的回忆。而鸿雁,也成为了游子的代名词。
《送征雁》唐代:钱起:
秋空万里净,嘹唳独南征。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塞长怯去翼,影灭有馀声。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
4、乡情。
在一个秋雨绵绵的夜晚听闻大雁由远及近的鸣叫声,思乡情绪不由得涌上心头,想要归家的想法久久萦绕脑海,连绵不绝。鸿雁或许无法真正帮助我们把自己的思念传递到家乡或某一个人,但当我们望见那一行向南而去的雁阵、听见它们在漫长的旅途中相互鼓励的鸣叫声时,心中对故乡亲人的那一抹挂念便会不自觉地浮现出来。
《闻雁》唐代: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5、书信。
相传西汉时期,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到北海牧羊,十年都不得回汉。苏武绑了书信在一只南归的大雁身上,恰巧被汉朝皇帝打猎时看到,他才得以被解救回朝。自此之后,鸿雁变成了离家在外的人传递书信的信使。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代: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免责声明:本站文字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参考,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huangshanghai#qq.com(把#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