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城的历史背景 关于长城的历史背景资料

来源:互联网转载 in 百科 2025-04-24 19:40:51

长城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修筑长城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西周时期,并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列国争霸而让长城修筑进入到第一个高潮,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继续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明朝建立之后,一直在修筑长城,在其200多年的统治中,几乎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

长城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一道非常高大、坚固并且绵长的长垣。西周时期开始,周王朝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击,建造连续排列的城堡防御。后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争霸,修筑长城为了防守。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便陆续采用了一系列的国防建设和防边守备的重大战略措施,其中就有大规模修建长城。如今我们看到的长城,大部分都是明朝时期修建的,明朝200多年的统治中,一直没有停止对长城的修筑工程。

长城的历史意义

长城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修筑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其修筑时间长达2000多年,总长度超过两万多千米。如今的长城已经称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人类文明、地球和平的象征。

万里长城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万里长城,也称中国长城,是中国古代建造的一系列城墙工程,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但主要的建造工程始于公元前7世纪战国时期的秦国,直到明清时期陆续建成。长城是中国古代国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在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为了保卫自己的疆土和领土而建造了城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下令将这些城墙联接起来,并修建了更长、更高、更宽的城墙,这就是今天所看到的万里长城。万里长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保护中原地区的安全。

在明清时期,随着***武器的出现,长城逐渐失去了战略意义,但它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仍然被人们所重视。今天,万里长城已经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城的基本现状和历史背景?

长城现在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000多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但是现在历经2000年历史鉴证的文化遗产,基本完好的仅剩三成,剩余的基本残破不全,其中明长城的城墙和遗迹总计仅剩2500公里左右。常年的自然侵蚀加之不同时期的人为破坏,更甚者当代一些地区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盲目扩张,致使当地长城遗迹遭到彻底破坏,令人扼腕。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保障这些为中华民族立下不朽功勋的古代建筑奇迹得以有效存续,并得到合理修缮,确保其文化底蕴及历史传承。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著名的“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裂土封侯诸国争霸,征战不息,在此特殊的战争背景下长城的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当都以本国为基础并不联通整体长度比较短。在秦国一统天下之后,始皇帝将诸国的长城联通并进一步修缮,方有大家耳熟能详的万里长城。秦灭国之后的汉唐等各个朝代受北方、西北方外敌威胁、侵略,因此都对长城进行修缮,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现今看到的完整的长城多为明朝存续至今的。

关于长城的历史背景 关于长城的历史背景资料

长城的历史背景?

长城(The 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长城是我国最大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其修筑和使用年代之长久、规模之宏大、形制之复杂、体系之严密、保存之完好,世界罕见.

长城修建始于春秋战国,一为防御其它诸侯国,二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

秦统一全国后,以燕赵秦原边墙为基础,构筑了西起临洮、东止辽东的万里长城.

汉为防止匈奴南侵,于秦长城以北筑外长城,西起罗布泊,东止鸭绿江,绵延长达两万里,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长城.

明长城为最后一次修建,也是最为坚固的万里长城,东起辽东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6300多公里,并形成了由墙体、城台、烽燧、关隘等所组合的边疆军事防御体系,在冷兵器时代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长城不仅具有防御扰掠的军事功能,长城还有保护通讯和商旅往来的重要的对外开放功用.万里长城“上下二千年,纵横十万里”,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象征和代表.

长城以其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世界建筑史上的伟大奇迹,强烈地激发着国内外人们的旅游兴趣,人们都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概勇敢登临长城,热情赞美长城的博大雄姿,倾吐对中华民族的爱慕与崇敬的心情.

长城的历史背景有哪些?

是秦始皇在位的时候征调大量的民夫,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北方诸国为了抵御北方匈奴入侵修建的的城墙,修建了历史上著名的万里长城,秦灭亡后,后续陆续补修,特别是在明朝时期,为了抵御清军入侵,补修和延伸了长城,终形成了今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的万里长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最早的长城。秦始皇又将长城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

长城(The 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长城是我国最大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其修筑和使用年代之长久、规模之宏大、形制之复杂、体系之严密、保存之完好,世界罕见。

长城修建始于春秋战国,一为防御其它诸侯国,二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秦统一全国后,以燕赵秦原边墙为基础,构筑了西起临洮、东止辽东的万里长城。汉为防止匈奴南侵,于秦长城以北筑外长城,西起罗布泊,东止鸭绿江,绵延长达两万里,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长城。

明长城为最后一次修建,也是最为坚固的万里长城,东起辽东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6300多公里,并形成了由墙体、城台、烽燧、关隘等所组合的边疆军事防御体系,在冷兵器时代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长城不仅具有防御扰掠的军事功能,长城还有保护通讯和商旅往来的重要的对外开放功用。万里长城上下二千年,纵横十万里,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象征和代表。

请问长城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了维护和巩固空前统一的大帝国安全,秦始皇陆续采取了一系列国防建设和边防守备的重大战略措施,其一就是大规模修建万里长城。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南地,其后筑起“西起临洮(今甘肃山尼县),东止辽东(今辽宁省),蜿蜒一万余里”的长城。自秦始皇筑长城之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长城历史背景?

The 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1][2][3][4][5][6]。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6]。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7]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000多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8][9][10][11][12][13][14][15][16]。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17]现存长城文物本体包括长城墙体、壕堑/界壕、单体建筑、关堡、相关设施等各类遗存,总计4.3万余处(座/段)。[18]

关于长城的历史背景 关于长城的历史背景资料

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2020年11月26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21]。

中文名

长城

外文名

The Great Wall

地理位置

中国北方

总长度

21196.18千米

建造时间

西周至清

关于长城的历史背景 关于长城的历史背景资料

万里长城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呢?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为了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方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了“诸侯互防长城”,用以自卫。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建。长城是我国古代用于抵抗游牧民族入侵的防御墙体建筑,自春秋战国至明代一直都有建设。其作用很明显就是用来保护墙内的人的。但是它的作用应当区别于一般的城墙。原因在于城墙防御的根本不是墙,而在于墙内的人。是人依托于城墙进行防御,而不是城墙建筑本身的保护,不然即使再厚再高的城墙也会被人所攻克。而对于长城而言,其长度意味着,绝不是让人站在上面对敌的,它更多地是一种缓冲和人为增加战略纵深的作用,游牧民族的骑兵在没有长城时可以长驱直入,而有了长城就可以在守好重要关隘的时候,减缓游牧民族入侵的步伐,从而便于长城内侧的人有足够的时间集中力量反击及转移人和物。因此,长城,根本的作用是用来预警及延缓游牧民族骑兵南下,为我们的人拖延时间。

免责声明:本站文字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参考,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huangshanghai#qq.com(把#换成@)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