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摩诘之诗中的摩诘是谁(味摩诘的拼音)

来源:互联网转载 in 百科 2025-04-05 13:42:35

“摩诘”是唐代诗人谁的字,苏轼称他的作品“ '

王维

味摩诘之诗中的摩诘是谁(味摩诘的拼音)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中摩诘是指谁

“味摩诘之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其中提到了“画观摩诘之画,诗读味摩诘之诗”。根据研究者的解释,“摩诘”一词是对佛教中的菩萨摩诃萨的简称,而“味摩诘”和“观摩诘”则被解释为指诗歌和绘画。

因此,“味摩诘之诗”中的“摩诘”并不是指具体的人物,而是指佛教语境中的菩萨。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是谁说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味王维的诗,却能品出诗中有画,观看王维的画,却觉得画中竟有诗意。

善于发掘与自己主观情感相契合的客观景物,抓住其特征,在写景的同时传达出微妙的心理感受,使诗情与画意达到高度的统一;

对自然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用清新的笔调、匀润的色彩、恰当的构图在诗里表现出来;

三以禅入诗,即以独特的禅宗的审美眼光观照自然,从而特别善于发现和捕捉大自然中极细微的声响和动态,生动表现自然界的变化和内在的律动,进入常人不能达到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境界,创造出独特的优美静谧的意境。正是在诗情和画意的互相渗透和生发中,王维的诗创造出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

扩展资料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

摩诘诗人指的是谁

摩诘是指诗人王维,王维(693或694或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

王维于武则天时期出生在蒲州(今山西永济)。才华早显,幼年聪明过人。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王维离家赴京城,希望得到达官贵人的举荐。由于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开元五年(717年),在长安,其间有时至洛阳。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王维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王维创作的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读其诗如置身画图之中,画图里富有诗趣,诗中有禅味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旗帜。

1、苏轼《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宋苏轼《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高度赞扬王维山水诗成就:“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

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其所成就,不仅仅能诗善画,而是把艺术中的诗与画,通过他的他作,给以融化。这诗画有机的结合,是中国画的传统,也是中国画的特点。他对各种景致的远近、浓淡、疏密、明暗的处理,无不逼真传神,甚至将动中之静,静中之动的微妙变化,都缕刻得栩栩如生。《宣和画谱》中提到王维的诗句如“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说是“皆所画也”。

摩诘是指哪位诗人?

摩诘是指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

人经历:

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北宋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苏轼在摩诘是指

苏轼在摩诘是指王维。原文如下: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东坡题跋》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对王维诗画艺术的精确评价,他的作品确是当得起这个评价的。自从苏轼精辟地指出诗与画存在这种关系之后,人们开始注意这个问题。稍后的张舜民则认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表面看来,与苏轼的说法差不多,但实际上张氏的提法只不过是说“诗即画,画即诗”,未免捉摸不到苏轼论点的真正含义。他可能只看到这两种艺术的相通和某些相同之处,而没有看到相同之中的不同。苏轼认为诗不能徒求词采之美,而要写出画的意境和神味来;同样,画不能徒求形似,而要表现出诗的意蕴。

现代人在对苏轼这一理论深入研究之后,作出了精辟的解释。伍蠡甫先生指出:“诗诉诸听觉,画诉诸视觉,而王维的诗则从听觉引向视觉,他的画则从视觉引向听觉。因此王维的诗和画,体现了听觉和视觉的互相沟通。”(《试论画中有诗》)是的,苏轼正是从可以互相沟通这一创作规律提出他的见解的。

免责声明:本站文字信息和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仅用于学习参考,如内容侵权与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联系邮箱:chuangshanghai#qq.com(把#换成@)

-- End --